我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综述
让群众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走——我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综述
“原以为劳动争议纠纷要打持久战,没想到不到两天时间就妥善解决了,综治中心真是为我们打工人办事的好地方!”今年3月,在威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下,某电气公司网络销售员张某拿到拖欠一个多月的工资且被欢迎重新回公司上班后,禁不住对综治中心大加赞叹。
“以前都说‘有事找政府’,我们普通老百姓哪里分得清什么事找什么部门?现在只要去综治中心就对了,省心!”“不论遇到什么糟心事,这儿都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和张某一样,遇到矛盾纠纷首先想到去当地综治中心“找个说法”,如今逐渐成为我省广大群众的共识。
走进“一扇门”,能解万般事。近年来,我省各地在积极探索综治中心“一扇门”“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路径,形成了“网上枫桥”“行业枫桥”等一批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高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平安河北建设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整合资源, “一扇门”破解“多头跑”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槐安西路与谊联街东南角,一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解忧综合体”刷新了人们对基层治理的认知。这里整合公安、检察、法院、人社等13个部门资源和6个行业调委会力量,设置心理干预、诉讼服务、金牌调解、“行业枫桥”等十大功能区,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劳动仲裁、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一应俱全。
“这儿就像一个三甲医院,各科专家都在同一栋楼里,不管有什么病症,都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窗口,甚至还能挂到‘专家号’!”石家庄市桥西区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通过建立完善即接即办、联动处置等制度机制,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仅今年前两个月就调解纠纷266件。
群众有诉求,最怕“踢皮球”。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能让群众在“少跑腿”的情况下,还能尽快解决“烦心事”?实践中,省委政法委聚焦群众有诉求“不知往哪跑、来回跑、反复跑”难题,全力推动全省综治中心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将分散的资源力量握指成拳,实现“一站式”化解的最大效能,让人民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以前群众反映问题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只需进综治中心这一扇门,所有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回应。”威县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县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县级综治中心,就是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个“找个说法”的地方,然后利用入驻这儿的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全县资源力量,帮助他们把心结打开,把矛盾纠纷化解开,让他们揣着问题来、带着满意走。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聚合”,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在燕赵大地如火如荼开展。截至目前,我省在实现省、市、县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127个县级信访部门、131家基层法院入驻综治中心,其中石家庄、承德、衡水、唐山四市法院已实现100%入驻……在我省,综治中心逐渐成为让群众说难事、为群众解愁事、服务群众办实事的地方。
到6月底,全省县级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到明年,基本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今年4月10日,在威县召开的全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省委政法委对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规范机制,“一站式”搞掂万般事
“我的丈夫在工作中去世了,公司准备给102万死亡补偿金,但婆婆却要分得其中的绝大部分,不答应就不签字,我们孤儿寡母的可咋办啊?”今年春节前,威县综治中心接到宋女士的求助后,立即委派全国模范调解员张志培出马,到枣园乡某村做宋女士婆婆的思想工作。张志培连续去了三次,讲法律、谈亲情,从老人死去的儿子说到未成年的孙子,最终使老人幡然醒悟,不但痛快地签了字,还另外多分给孙子10万元。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运行机制是关键。工作中,我省各地综治中心不断健全完善标准规范、运行顺畅、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群众各项诉求“一站式”搞定,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
能不能“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是综治中心的生命力所在。在唐山市丰南区综治中心,他们建立首问负责、限期办结等10余项机制,并成立专门办公室,全程跟进盯办案件进展,加强督促提醒,确保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依法推进。去年以来,该综治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群众诉求9000余件,办结率达99.7%。
矛盾纠纷不仅要化解掉,更要化解好。在迁安市五重安镇,他们依托“一站式”调处功能,建立实行“X+5”两级“微调解”模式:各村组建由乡贤能人、返乡成功人士等“X”人员组成的调解队伍,对矛盾纠纷进行村级“微调解”;调解不成的,由镇综治中心根据需要组织镇级部门调解、专业调解、品牌调解、治安调解、诉前调解等5种“微调解”,确保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2024年以来,该镇累计化解矛盾纠纷397件,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最让人信服。只有在法律框架下分清是非、判断对错,才能从根本上定分止争。工作中,我省持续推动各级综治中心聚焦矛盾纠纷事项的受理、转办、办理、督办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健全工作流程规范,督促每个矛盾纠纷都严格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路线图”和工作流程依法化解。
数智赋能,“一张网”兜住大平安
“有了这个智能预警平台,各个乡镇矛盾纠纷隐患一览无遗,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处置,严防了由小拖大、由大拖炸的事情发生。”日前,在曲周县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室,工作人员小高熟练地操作着风险智能预警防范平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信息化是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工作中,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智”助“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在唐山市丰南区综治中心,他们通过开发建设区级大数据云平台,统一收集全区民情、社情、警情、舆情等基础数据,研究制定社会稳定分线指数,每月形成“平安报表”,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测预警。去年以来,已累计制发“平安报表”15起。
在平山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运用“石时调”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为当事人提供在线反映矛盾纠纷、在线咨询、在线化解等服务,打造矛盾化解“高速路”,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动异地纠纷在线调解,实现“一次也不跑”。
在威县综治中心,他们对接DeepSeek开发出智能调解助手模块,通过融合中国司法行政案例库、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全国矛盾调解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等多源数据,在短短几十秒时间就能分析出群众矛盾纠纷的争议焦点,给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并提供同类案例的解决参考建议。
“从前遇到复杂一点的矛盾纠纷,几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解决方案需要多半天的时间,现在不到一分钟就知道咋干了!”威县综治中心负责人说,许多工作人员都有相同的感受,有了“大数据”赋能,调解不仅变得更轻松、更高效,还可做到有法可依、有案可循,不留后遗症。
只有预防到位,才能防止矛盾纠纷累积和暴发。省委政法委以数智技术为支撑,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了“三网运行、四级防范”智能预警防范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在最大限度上把矛盾纠纷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同时,更进一步筑牢了公共安全的底线。
……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省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严格按照全省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部署要求,全力推进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统筹抓好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并实现群众上门办理和中心主动下沉的联动工作格局,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