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丨“拼命书记”范振喜:只要活一天,就要富乡亲
4月7日一早,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和村“两委”成员到大棚看瓜果蔬菜长势,商量下一步农业发展。
“咱们种植的草莓、玉兰菜,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和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范振喜说。
多年来,作为周台子村的带头人,范振喜创造了两项奇迹:与白血病抗争几十年,挑战生命极限;带领乡亲们把周台子村从穷乱的后进村发展成了富裕村。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4月7日,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在村里的温室大棚看瓜果蔬菜长势。
一张缺腿的木桌、一把三条腿的椅子、一部没有摇把儿的电话机——在周台子村展览馆,摆放着38年前村集体留下的固定资产,见证着当时村里的窘境。
1987年,周台子村村集体欠外债8万元,人均收入不足400元。
从部队回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才25岁。
“大家这么信任我,干就得干好。”范振喜说,宁愿小家亏,也要大家富。
村里多矿山,却大多低价承包给了少数村民,村里还有一些陈年欠账,怎么也要不回来。为打破困境,范振喜决定把矿权收归集体,先拿亲人“开刀”,把他二哥经营的矿点收回来。
“二哥恼过、怒过、骂过,家里人也不支持。”范振喜说,在他的坚持下,二哥最终还是把矿点交给村集体。其他几个小矿点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理顺矿点承包关系的这一年,村集体就进账近10万元。垒坝、修田、栽果树、翻盖学校,有了钱,村子开始发展起来。
局面打开了,人心收拢了。范振喜结合村里实际确定了“固农、强工、兴三产”的发展思路。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建了浴盆厂、烧结厂、果品加工厂,集体经济红红火火。
村集体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可范振喜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1992年春,他持续发烧,经医院确诊为白血病。
“这人要是倒下,周台子村就没希望了。”村民雒明阁回忆说,当时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乡亲们都没法接受。
必须做骨髓移植手术,手术押金得10万元。范振喜几乎要放弃了,可乡亲们并没有放弃他。短短五六天时间,全村人就凑齐了10万元手术押金。
最让范振喜感动的是,和他几年都不说话的二哥,给他捐了骨髓。
手术成功了,但范振喜的身体仍然免疫力低,容易感染。出院后,他休息了不到三个月就投入工作中,定思路、跑项目、建工厂、办企业,村里人都称他是“拼命书记”。
“是乡亲们救了我。”范振喜说,老百姓对你好,你也得对得起他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村里的铁选厂机器坏了。为购买一个关键的零件,他不顾身体虚弱,带人连夜冒雨赶往唐山一家机械厂。
路上,汽车出了故障。为了能按时赶到,他淋着大雨走了20多里路,等赶到机械厂时,发起了高烧。
机械厂厂长被他豁出命的拼劲儿感动了,愿意破例上门服务。
范振喜带着乡亲们不断探索,开办了一个又一个集体企业。
如今的周台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全村各类资产达10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1万元。
周台子村的家底越来越厚,但花钱越来越“抠”。村里制定十几项规章制度,大小事项集体研究决定,所有开支五人联合签字,各类账目清清楚楚,各项开支公开透明。
30多年来,范振喜没在村里报销一分钱医药费,外出也不领补助。家人也和其他村民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不仅如此,他还把个人获得的各种奖金全部拿出来,用在村里发展建设上。
六次心梗、五次病危通知书,加上干眼症等疾病折磨,他每天要吃10多种药物,放在手里就是一大把。
“只要活一天,就要造福乡亲。”范振喜说,周台子培训中心是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每年迎来几十批参训学员。滦平是“普通话之乡”,今年村里将依托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推进普通话应用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