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守护88位烈士的82年
来源:10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在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争中,有一支队伍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八路军冀中军区赞其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就是这支活跃在华北平原上的回民支队,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870余次,消灭了日伪军36700余人。其中有一场战斗命悬一线、生死攸关,让回民支队指战员刻骨铭心、不能忘怀!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88名战友,成了他们魂牵梦绕的挂念……
本斋纪念园大门。
有父子两代人,无惧危险、不计报酬,接力守护这88位烈士的坟茔,传扬他们捐躯济难的英勇事迹,至今已有82年。
诺
“一名干部带领五六十人的敢死队,人人甩掉上衣手持大刀,腰插数颗手榴弹。那名干部一声大喊,全体队员随着他怒吼着,向日军机枪阵地猛扑过去……”
1968年,在当时的河北省衡水专区阜城县纪庄革命烈士陵园(现为衡水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部分回民支队老兵故地重游。当王梦北在烈士墓前,情绪激昂地讲起当年的战斗场面时,原回民支队五中队中队长、突击队队长马庆功猛地抱住了他:“老哥,你说得很对,我就是当年的敢死队队长!”
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内的浮雕展板。
1942年是我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战争极为艰难的一年,日军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调集重兵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回民支队主动出击,打乱了敌人部署,减轻了冀中军区压力,自己却陷入重围。
为了突围,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声东击西,一边派弟弟马进坡带人征船架桥,作出要东渡清凉江的姿态,一边带主力向西运动到阜城县古城镇的高庄村、纪庄村。6月2日,回民支队抓住战机歼灭日军320余人、伪军100余人,一举突围。这场突围战,被认为是回民支队与日军870余次战斗中“最艰苦、最惨烈的一仗”,也是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仗,在冀中人民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内的战争场景复原模型。
在高纪庄突围战中,有88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年龄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年仅13岁。当年27岁的中共党员王梦北任纪庄村村长,他带领村民掩埋烈士遗体、掩护伤员。3天后,马本斋带支队重返纪庄村,按照回民的习俗为烈士举行了集体葬礼。
面对马本斋司令,王梦北用党性和生命承诺:“司令,烈士后事请您交给我吧!”为了保护烈士遗骨,王梦北冒着风险看护陵园、为烈士扫墓,防止侵扰。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义务担负起讲解战斗经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
墓地就在纪庄村西北的“千顷洼”,这里是典型的沙质土地,植被稀少却风沙很大,陵墓常常被厚土掩埋。每当这时,王梦北就拿起铁锨、扫把,挨个清理灰尘,重新培土敲实,恢复烈士墓原有的形状。
王志杰(右)与父亲王梦北。
“因为有回民支队烈士墓,每到清明节都有来扫墓的,有本县的,也有外地的。”纪庄村党支部书记纪海清今年62岁,他至今记得当年的情形,“王梦北一讲起高纪庄突围战,总是情绪激昂,好像又回到了当年亲历的壮烈场面。”
“王梦北讲得好,我们也听得认真。那时我刚上小学,经常搬着小马扎等着老人开讲,周边十几里地的孩子都走着来听他的讲述。”今年59岁的纪庄村村民王振华说,现在提起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一些附近的百姓顺嘴还能讲出两三段故事。
王梦北几乎每天都去陵园,当看到墓地被村民散放的牲畜破坏,他就在陵园周围筑起了一道南北长75米、东西长115米,底宽2米、高1米多的土围墙。
1969年,王梦北想在墓地种些松树,可他家境并不富裕,还有5个孩子需要抚养。无奈之下,他把两扇榆木大门给卖了,换来40元钱买了松树苗种上。
王志杰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擦拭纪念碑亭。
“自此之后,我就记得家里没‘门’了,变成了一个用枣条插编的栅栏门。”王梦北的小儿子王志杰回忆说。
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补贴家用,王志杰高中毕业后就在当地的一家兽医站当了兽医。1979年,王梦北突发脑中风。知道父亲卧床后,王志杰毅然辞去工作,回家一边务农一边照料父母。
王志杰承担起的还有守墓的重担。此后的10多年里,他就用一辆旧三轮车拉着父亲往返墓地和家中。他在陵园除草、扫墓,父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1993年农历七月十五,王梦北忽然叫儿子拉自己去墓地。在烈士墓前,王梦北不舍地诉说着:“以后,就让我儿子志杰来替我守护你们吧!”40天后,王梦北老人就与世长辞。
但回民支队的老兵们还一直惦念着王梦北。转过年,一位回民支队老兵来扫墓,忽然问王志杰“你爹为啥没来啊”。当得知老人去世,他眼含热泪,拍着王志杰的肩膀,感慨地说:“你父亲在战争年代帮助回民支队,和平年代宣传回民支队,我希望你能够像你父亲一样继续坚守下去!”
王志杰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打扫回民支队烈士墓。
就是这三句话,让王志杰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毅然接过了父亲为烈士守墓的接力棒。除了每日擦拭墓碑、清理杂草垃圾,他还用砖石加固了坟头,并在周围补种了好多松树。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王志杰舅舅家的表弟在北京开房地产公司,表弟说过好几次让他过去帮忙,可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有自己的牵挂。
舅舅看不过去了,索性住到王志杰家不走,一连三天做他的工作。他见拗不过,才勉强携家带口到了北京。
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王志杰(右)陪同回民支队烈士王汉杰的后人向烈士墓献花。
王志杰觉得心里不踏实,一到北京就去看望一位回民支队的老兵。老人家一见他,热情地问:“你怎么来了,是有什么困难吗?墓地还好吧?”王志杰嘴上回答说着“就是想您,所以来看看”,心里却一下子想明白了:“以前,或是为了父亲的嘱托而守,或是为了回民支队老兵们的牵挂而守。而现在,烈士们的英魂早已融入了自己的魂魄!为了让烈士浩气长存,为了让自己心有所安,自己必须回去践行诺言,把墓地守护好!”
第二天王志杰就婉拒了表弟的好意,又举家返乡守墓。
父子两代人,守护烈士,至今已有82年。
亲
拔草,添土,守墓,等着烈士的亲人。可他们的亲人什么时候才会来?“要讲好故事离不开这些先烈的名字,他们应该有姓名、有原籍,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2012年,当时已年近六旬王志杰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旅。
“到目前已经确定姓名的有72位烈士,但还有16位没有名姓,所以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加紧努力,绝对不会放弃,尽最大的努力弄清这16位英雄的身世。”
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王志杰向烈士纪念碑献花。
时值金秋,记者来到河北阜城县城东南5公里的“千顷洼”。昔日草木稀疏的“荒沙大洼”,经过几代人的植树治沙,已成为万亩森林公园。在“叠翠林海”深处,就坐落着本斋纪念园。
王志杰迎了出来。今年69岁的他皮肤黝黑、精神矍铄,讲解起来中气十足,声音浑厚中略带几分沙哑,几句话便能把参观者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他目前是陵园的保安员、管理员兼讲解员。王梦北老人走后,王志杰继续义务守墓,直到2015年陵园大规模扩建完成后,他才有了“正式编制”,拿上了工资。
王志杰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纪念碑亭打扫卫生。
其实,在这次扩建之前,88位烈士的陵墓前,已有一座碑亭和一座纪念碑。碑亭建于1968年,为了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1984年王梦北找到时任阜城县委书记朱志武,强烈要求建一座纪念碑。“我还能活几年啊,再不立碑保护,我还看得见那一天吗?”虽然县里财政并不宽裕,但朱志武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动员全县共青团员捐款,每人5分到2角不限,共捐了5000元钱,在碑亭前矗立起了一座高7米的纪念碑,上书“烈士捐躯地 英魂育人乡”几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
2015年,阜城县委、县政府筹资扩建陵园完工,并命名为“本斋纪念园”,纪念园共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回民支队烈士陵园,中区为本斋纪念园的纪念区,西区为烈士墓区,面积由原来的20多亩,增加到200多亩。
在大门正北,矗立起了一座小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书毛体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大字下面有一个“两个圆环相套”的图案,十分别致。
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内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寓意着回汉两个民族紧密团结。下面基座上的4幅浮雕也反映了‘百姓支前’‘激战突围’的场景。”王志杰介绍说,陵园里还设计了“回汉一家亲”主题墙、烈士英名墙、民族团结广场等,具备教育、旅游、文化、祭扫等功能,2019年陵园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担任保安员和管理员的王志杰,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而身兼讲解员的他,却是随叫随到。31年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讲解需求,王志杰从不推辞。“前几年由于腰椎间盘突出,腰一直直不起来,今年做了个手术,腰能挺直了!”出院第8天,有人来纪念园吊唁,王志杰就忍着腰痛,让老伴用轮椅推着自己讲解。
“回族与汉族在历史上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有着相互帮助的良好传统,而且无论是抵御外寇还是国内革命,总是站在一起。”王志杰站在“回汉一家亲”主题墙前讲解说,回民支队中既有回族又有汉族,它不仅是党团结回民抗日的旗帜,也是回汉团结抗日的旗帜。
王志杰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向小学生讲述烈士故事。
多年来,身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深深植根于心中的责任,让他一直有一个心结:守护这88位烈士,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2012年,陵园开始整修时,他决心“找到”他们,让世人永远记住他们!可70年过去了,让烈士魂归桑梓,说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
王志杰告诉记者,回民支队老战士的回忆录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2012年,他根据父亲口述,整理出了1.3万多字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作战亲历记》,里面有一些线索。他印刷了1500多册,赠送给前来祭扫的人们,希望能从更多人那里得到烈士的信息。
在河北省阜城县纪庄村,王志杰(左)与回民支队烈士王汉杰的侄子交谈。
采访中,王志杰拿出了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他为烈士寻亲的点点滴滴,像这样的本子他有七八本。12年来,他多次走访参加此次战斗的老前辈和家属,先后十几次前往衡水、沧州、保定等地寻找消息。
在陵园门卫室的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着“两代人坚守传风范 八十载矢志护忠魂”,落款是“沧县牛洼东村魏氏家族”。王志杰说,这是88位烈士之一魏春升的亲属赠送的。
“战争年代,魏春升并没有从家乡入伍,而是在务工地加入回民支队。因此,魏春升牺牲的消息也是传到了他的务工地,而不是故乡。我辗转两地三次,才找到他的后人。”王志杰说,在魏春升后人的帮助下,又有2名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
一些媒体也帮他为烈士寻亲。2021年4月1日的《沧州晚报》就刊登了《沧县籍烈士回炳耀、尹忠贤的亲人,你们在哪》的报道,并很快获得了烈士亲属的信息。
在河北省阜城县纪庄村,王志杰在整理为烈士寻亲的资料。
王志杰告诉记者,自从与一些媒体、烈士亲属建立联系后,相关信息就源源不断地传递过来。现在,为烈士点亮“回家”的路,他不再形单影只。
在陵园会议室,有一面尹忠贤烈士亲属赠送的锦旗,上书“烈士丰功垂宇宙 志杰丹心慰英魂”。
王志杰表示,对于剩下的16位烈士,自己绝不会放弃寻找。“因为,我就是想让烈士们知道,不管过去多少年,当年的民族英雄,人民永远都会记得他!”
诚
“这是马本斋司令员的肖像,他原本是一个胖人,1米8的大个儿、大脸盘,有副壮实身板。抗击日寇7年(注:从1937“七七事变”到1944年因病逝世),他才瘦成这样!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也是一位英雄,她断然拒绝日军的招降,绝食7天为国捐躯。朱德总司令题写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 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王志杰忍不住哽咽了!讲解烈士事迹时,他总是全身心投入,每每讲到动情处,就会流出激动的泪水。身边的人劝他,能不能克制一下,不要每次都这么激动,对身体不好。他答应着,可一讲起来就又控制不住情绪了。
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王志杰向应征入伍新兵讲述烈士故事。
讲起给父亲治病的事,王志杰激动了。1979年,王梦北因病住院,王志杰陪床,正好被医院的党委书记看见,问明情况后特意嘱咐主治大夫:“要想方设法把他治好,他可是一个有贡献的人。”王志杰感慨地说:“后来我父亲用药后恢复得很好,说话一点都不带打磕巴的。”
还没进纪庄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风景区”几个大字,与硕大的红色五角星造型一起映入眼帘。村口还有一座巨型雕塑“钢枪扁担”,雕塑以两只巨手高举着钢枪与扁担,一下子把游客带到了那场惨烈的“高纪庄突围战”氛围中。
在村史馆,王志杰告诉记者:“当时只有100多人的纪庄村,就有20多人投身火热的抗日战场,其中就有我父亲动员的4个侄子。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又把我3个哥哥送入部队。”
河北省阜城县纪庄村村口的雕塑“钢枪扁担”。
村里的街道都以回民支队指战员的名字命名。在主干道本斋路两侧,突围纪念馆、作战指挥部等遗址,“将军槐”“国忠槐”“血泪井”“军民情深”等雕塑,每一处都能把游客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能外出务工,上有老下有小,王志杰这些年的日子过得咋样?“养牛、养猪、养鸡,我全干过。梨树、桃树、李子树,我都种过。”王志杰很自豪地对记者说,“卖西瓜,(在批发市场)别人卖一车,我一人能卖八九车。因为瓜个个保熟,不熟的(瓜)不摘。你不糊弄人家,人家回头就还要你的瓜,对吧?做人做事就是这么个理儿。”
每当人们称赞王志杰守墓的高风亮节,他都不忘家人的默默支持。“我说这里边也有俺老太太的功劳,老太太这一辈子没拖过后腿。”王志杰口里的老太太,就是他的老伴纪秀品。
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王志杰在讲解回民支队烈士故事。
1980年,纪秀品的母亲来王志杰家串门。当时王梦北中风卧床,肢体不太协调,大小便时难免蹭到床单、裤子。刚一进院门,就看到王志杰正蹲在院中为父亲清洗尿布、“屎裤子”。“可能老人觉得我人还算孝顺,后来就把闺女嫁给了我。”王志杰说,“老伴儿跟我一辈子,只是有时候埋怨一下,说‘我在你们家,就没有穿过裙子’。”
也是,纪秀品结婚一进门就伺候老人,后来操持生活、照顾孩子,现在还要照料王志杰患有痴呆的大哥。问起她有什么不满,她只是笑着说,“就是经常吃饭的时候,他回不来……”
岁月如流,烽烟不再。曾是“人行寻路苦,鸟宿找窝难”的千顷洼,也变成了一个生态公园。除了“一红”——本斋纪念园、“一绿”——千顷洼森林公园,往南还有“一蓝”——占地2400亩的阜城湖公园。
在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王志杰祖孙三代在回民支队烈士墓前鞠躬。
游人伫立山亭、凝望碧水,天光水色交映、绿荫游廊一体,“一条巨龙”造型自北方昂首而出,不由叹沧海桑田之变、感生逢盛世之幸!
临别时王志杰翻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大儿子和小孙子一家三代人,正在烈士墓前,深深鞠躬致敬。